首页 >> 光萼党参

农田水利给粮食托底为发展护航多脉猫乳

发布时间:2022-08-12 13:46:06 来源:华北农业网

农田水利:给粮食托底为发展护航

近日,中国经济导报社、中国发展网、《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社约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司长高俊才同志作“发展水利助力现代农业”专题报告。本次报告会是中国经济导报社组织的“司局长发展改革系列谈”活动之一。会上,高俊才就农田水利在保障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作了详细介绍,并对今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高俊才指出,农本粮为先,水利走在前。我国是一个农业和人口大国,农田水利作为重要命脉,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保障。他强调,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以及相关省份大幅增加农田水利投入,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有力促进农业发展,有效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确保“饭碗里主要装我们自己生产的粮食”。

粮食连丰,稳产向好

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命题,这事关群众温饱、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对此,高俊才强调,“我们要长期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际调剂为辅,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结合今年夏粮有关情况,高俊才对我国目前粮食生产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2013年我国粮食生产已实现“十连增”,截至去年底,粮食总产量超过6亿吨,比2003年增长了39.8%。今年夏粮总产量达2731.9亿吨,较2013年增长3.6%。高俊才指出,3.6%是近5年来最大增幅,这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了基础。他表示,今年夏粮丰收的成绩源于“政策向好,科技给力,人人尽力,天公作美”,其中,农田水利建设对粮食保障的作用不可小视。

然而,据有关报道,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今年全球小麦将减产,国际市场小麦供给减少。据此,高俊才表示,中国夏粮特别是小麦增产,对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大有裨益,可有效缓解国际粮食紧张,平抑国际粮食价格,有利于一些进口小麦的发展中国家。

高俊才说,虽然我国粮食产量持续增加,但是,对“粮食是否够吃”仍须冷静判断。目前,我国还在大量进口大豆,国内豆制品产量只能满足约20%,其余的80%都需要进口。不过,我国玉米、小麦和水稻三大谷物的进口量并不大,约占粮食总消费量的2%~3%。因此,高俊才建议,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际调剂为辅,国际调节适度”原则,要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加大投入,固本培元

“为发展农业生产,解决农产品供给问题,在建国初期毛主席就提出‘八字宪法’,即土、肥、水、种、密、保、管、工。”高俊才指出,这八字当中,投入最多的就是水利,因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据高俊才介绍,一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水利建设的投入和发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2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确定在今明年和“十三五”期间分步建设172项重大节水供水水利工程。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粮食需求量逐年增加,高俊才表示,预计到2020年,为保障发展需要,每年需要约7亿吨粮食。如此多的需求量,除适当进口外,立足点主要还是要放在国产粮的基础上。

他表示,粮食增产离不开农田水利的保障和支持。目前,我国每年多层次、多渠道投入到农田水利领域的资金达2000多亿元。今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还应当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尤其是对农田水利的投资力度。

高俊才指出,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粮食单产仍需提高,在继续依靠科技进步和政策支持的同时,“硬件”措施中要充分重视水利建设。

高俊才表示,农田水利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由于我国降雨时空分布很不均匀,目前我国水旱灾害特别是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比较大,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完善管理措施,是农作物特别是粮食高产稳产的重要保障。

农田水利建设可以有效增加我国节水灌溉面积和粮食产量,并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高俊才指出,粮食保持增长、夏粮连续丰产都离不开农田水利的保障。建国初期,我国灌溉面积只有2亿多亩,当时粮食产量不到现在的1/4。去年,我国灌溉面积已达9.5亿亩,2000年以来,平均每年增加灌溉面积超过1000万亩。增加如此之多的灌溉面积,总用水量却基本未增加,这主要是因为持续加大节水力度,提高了灌溉用水的利用率。

除此之外,《国家农业节水纲要(2012~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0亿亩。对此,高俊才表示,实现这一目标,还可以挖掘很大的潜力。但同时也要看到,还有相当一部分耕地由于缺乏水源等原因在近期内难以具备灌溉条件。

高俊才说,农田水利是农业综合措施中的一项“硬措施”,“水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如果水的问题解决不好,其他措施再好其效果也要大打折扣。所以,在农业发展上,要多措并举,互相配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补齐短板,面向未来

高俊才指出,从当前情况看,在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农业还是短板。要补齐农业短板,就要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在一定地区、一定阶段的实现形式。由传统农业的“此岸”,到现代农业的“彼岸”,既要增强信心,又要坚持问题导向,找出薄弱环节,对重要而且薄弱的环节持续加大支持力度,路径和措施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力推广先进适应的农业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今后农业发展必须更加重视科技研发和成果应用。我国农业科技含量逐年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业科技包括种子、农艺、信息等多个方面,这里着重说种业发展问题。我国的种业发展很不平衡,有些农作物种子的制种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以全国第一蔬菜大县山东寿光市蔬菜为例,主要蔬菜种子2/3靠国外种子,国外种子平均价格是国内种子的10倍左右。寿光农民每年买国外种子的钱高达3亿元左右,有的蔬菜种子一粒就需要1元钱。今后要按照国务院要求,在种业发展方面大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在体制机制改革和资金支持等方面进一步鼓励自主创新,在提高种业整体水平的同时,着重解决好一些种子对国外依赖度过高的问题。

二是完善新型生产经营体系。目前,我国实行规模经营的比例还比较低,全国平均一个农户的经营面积约为0.6公顷,与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是他们的几十分之一甚至几百分之一。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一定要从不同阶段的国情、农情出发,当前要继续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一方面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另一方面按照“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多个环节的社会化服务。同时,要通过教育、激励等措施,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

三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长期以来,我国耕地质量和农田建设标准参差不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编制并报国务院批准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到2020年将建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公斤以上。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田块平整,配套水、电、路等设施完善,耕地质量和地力等级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得到加强,生态修复能力得到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投入最多的是水利建设。目前我国耕地总面积中,灌溉面积约占一半,另一半没有灌溉条件的耕地,与灌区相比产量低而不稳;目前有灌溉条件的耕地,有些灌溉保证率也不高。水利建设既要解决“最先一公里”的水源问题,也要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农毛渠和田间节水问题,还要解决“中间N公里”的渠系配套问题,先、中、后三个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解决,相比之下“中梗阻”问题更需要引起进一步重视。农田水利需要“建管并重”,既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也需要通过工程产权和水价、水权等改革,调动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拓宽资金渠道和加强运行管理。

四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马克思将机械性的生产资料作为划分各个经济时代的主要依据;毛主席在建国初期就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改造传统农业的核心问题,就是把弱小的、农业生产效率低的农业,改造成运用现代生产要素的、具有高效率的现代农业。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业劳动力加快转移,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是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难题的重要途径。从2000年到2013年,我国农机总动力由5.3亿千瓦增加到10.4亿千瓦,虽然总动力增长很快,但结构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大马力、高性能拖拉机的制造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今后要多措并举,由数量增长型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型转变。

五是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农业。长期以来,迫于十几亿人的吃饭压力,我国农业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产品产量,加上观念陈旧和发展方式粗放等原因,造成过度开发农业资源、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农业面源污染、耕地重金属污染、地表和地下水过度利用、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和湿地萎缩等问题,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出现加重趋势。

以化肥为例,我国2013年的化肥施用量已达到5912万吨(按有效成分100%计算),比2000年增长42.6%,单位面积的化肥使用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然而当季作物对化肥的利用率仅为30%左右,大量不能被作物吸收的化肥随水渗入地下或流入江河湖海,对水体造成污染,耕地重金属等污染也呈加重趋势。据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全国调查点土壤污染超标率为16.1%,折合近3亿亩耕地,其中中度和重度污染的耕地约为5000万亩,镉、汞、砷、铅4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数据,全国有8474万亩耕地位于东北、西北的林区、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范围内,还有6471万亩耕地位于25度以上的陡坡。

要解决上述一系列问题,一是需要通过宣传教育措施,使全社会增强生态环保意识并付诸行动;二是需要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三是需要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规划和项目布局以及资金投入上加大治理和保护的力度,根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编制《农业环境突出问题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其中,财政部在一些地区安排了大量资金进行治理试点。

报告会结束后,高俊才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解决好农业问题,一是要全社会提高对农业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认识,认识源于实践,认识决定行为;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并运用科技进步成果,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三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农业竞争力水平,同时增强抗风险能力,把农业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好地统一起来。

洛阳治疗胃肠疾病哪个好

宁波好的中医男科医院

济南治疗白癜风费用

合肥男科医院

邯郸治疗早泄的价格

友情链接